eVTOL企业的合作清单中,动力电池厂商的出镜率正在不断提高。
6月18日,国轩高科宣布与亿航智能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合作是双方在2023年12月签订的动力系统框架协议基础上的战略升级,双方将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聚焦亿航智能旗舰产品EH216系列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动力系统升级,并计划未来在多机型领域深化协作。

再往前推,3月、4月两个月时间内,小鹏汇天相继与三家动力电池厂商签署合作协议。先是3月18日,亿纬锂能收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将为小鹏汇天提供下一代原理样机低压锂电池;随后3月20日,孚能科技收到小鹏汇天定点开发通知书,选择其作为下一代原理样机的高压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低压连接器供应商;再是4月11日,小鹏汇天与中创新航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中创新航为其下一代机型提供动力电池。
2025年上海车展宁德时代的展台上,峰飞航空2吨级eVTOL产品也格外吸睛,这款产品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成为二者亲密合作关系的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德时代、欣旺达、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多家电池厂商都已经开始布局低空飞行领域。
押注低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电池厂商打响“空战”,究其原因,是看中了低空经济的广阔发展前景。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新能源飞行器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可以拆分为“电动”和“垂直起降”两个属性,前者表示动力来源,后者表示飞行能力。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eVTOL代表飞机由燃油结构走向电动化。
而eVTOL的电动化优势,离不开动力电池赋能。据中金公司研报,电机、电池、航电“三电”价值量占eVTOL整机价值的比重高达70%,其中电池成本约占整体成本的20%左右。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eVTOL市场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航空动力电池无疑将成为驱动这一庞大市场发展的关键引擎。
对于航空动力电池的市场前景,深圳汽航院院长张瑞锋也做了详细的预测:2025-2027年,航空动力电池需求规模约为50亿-80亿元;2028-2030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突破300亿元;2030年后,整体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蛋糕,在电动汽车市场卷生卷死的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押注,将航空动力电池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车用电池跪了,eVTOL电池的生死“三高”
与电动汽车相比,航空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更高。国金证券电新首席分析师姚遥曾发文表示,相较车用场景,eVTOL对电池能量密度、放电倍率及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越高,飞行器的航程范围越远。对于eVTOL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政策已有明确引导。2025-08-03,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实现5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应用验证。
放电倍率越高,锂电池在短时间内能够输出的电流量就越大。高倍率电池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可以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支持高功率设备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放电倍率一般也就1C-2C,而eVTOL的飞行需要经历起飞、巡航、悬停等阶段,其中起降阶段要求电池的瞬间充放电倍率在5C以上。
航空电机必须有一个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才能保证工作安全性、可靠性和高功率密度。如果航空动力电池在空中发生热失控,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处理,因此eVTOL对热管理系统的要求更高。载人飞机的灾难级故障率往往要小于低于十亿分之一,这就对热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更高要求。
圆柱、软包反杀,固态电池成未来
eVTOL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电动汽车不同,技术路线也因此不同。当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的方形电池,圆柱电池和软包电池被边缘化。而在eVTOL领域,圆柱电池和软包电池却大受欢迎。

与方形电池相比,软包电池更“轻”,而圆柱电池则在提高放电倍率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国轩高科eVTOL业务负责人许鹏飞分析:“圆柱电池壳体强度高,防爆性和热稳定性较强,且组成更为灵活,容易形成标准化产品,但会造成一定的体积浪费。软包电池采用铝塑膜或者钢塑膜,质量较轻,组成效率更高,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但热防护及安全性能仍待提升。”
目前孚能科技和亿纬锂能都采用了软包电池路线,中创新航聚焦高镍46大圆柱电池,国轩高科则对大圆柱、软包两种不同形式的电池都进行了布局。

eVTOL对于能量密度和电池性能的高要求,也催生了固态电池的研发。宁德时代发布的用于电动载人飞机的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孚能科技即将进入量产阶段的第二代eVTOL半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超过330Wh/kg,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目前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PACK系统已完成初步开发应用工作,并开启装车路测。
写在最后
动力电池厂商押注eVTOL,既是对万亿蓝海的渴望,也是对技术极限的自我挑战。真锂研究创始人兼CEO墨柯认为,现在锂电行业内卷严重,多数厂商布局低空经济应该不只是浅尝一下,而是想下大力气去做,因为这是打破行业现有内卷局面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当前航空动力电池产业仍是蓝海市场,谁先入局,谁就更有可能掌握定义技术路径与市场规则的话语权。在传统汽车市场增长趋缓的背景下,这片潜力无限的增量空间,已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必争之地。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